top of page

This website is best viewed in Google Chrome.
以前農村時代,一到夏天,蟬的叫聲非常明顯,「唧!唧!唧!」地叫個不停,有時一整天都能聽到牠們的聲音。當時的村民發明了一種童玩,因為在玩的時候會發出和蟬鳴相似的聲音,而且聲音非常響亮,所以把它稱為「竹蟬」,是一個非常典型、普遍的台灣童玩。
在以前,到處都是農田以及竹林,所以材料非常容易就能取得,竹蟬的本身就是用竹子所做成的竹筒。旁邊可自行用竹片黏成蟬的翅膀,再加上眼睛,便完成可愛的夏蟬造型。接著在竹筒底部戳一小洞,穿入尼龍繩後,其中繩的下端再穿過一片小竹片並打結,再拉緊到竹筒內部。最後,繩子的上端綁上沾有松膠的細竹桿就完成了。之後,只要持著竹桿,讓竹蟬能夠快速甩動發出聲音,就大功告成!
或許你會問:為什麼只甩動竹棒就能讓這童玩發出有如蟬叫的聲音呢?竹蟬發聲的原理主要是靠著尼龍繩和松膠的摩擦後,產生振動而發出聲音。揮動竹桿時,如果揮動的速度有力而且快速,那麼竹蟬所發出的聲音也會越來越大聲。竹筒的構造就像擴音喇叭的造型一樣,可以把聲音放大,使之更為響亮。
台灣早期的童玩種類非常多樣化,每一個也都是因為有著人們的巧思才得以完成。每個小孩的童年裡,一定都會玩過幾樣童玩。如果你想要看看台灣童玩還有哪些種類,可以到板橋的「台灣玩具博物館」一窺究竟。那裡不只有各式各樣早期的台灣童玩,還有傳統的柑仔店和戶外體驗區,可以讓參觀者親手操作玩具 。你可以看見大人小孩天真無邪地笑著。來享受、體驗一下台灣早期的生活吧!
竹蟬

bottom of page